译文
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,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。
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,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。
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,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。
昨日隐痛恍如梦中,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?
注释
何心:何来的心。无心。
黄花:指菊花,即黄菊、秋菊。
龙山: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,也有称为“方山”的。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,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,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、夏禹国的诞生地—河南登封。
《重阳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,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。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,也没有年轻有为、蒸蒸日上的朝气,更没有官场得意、登高望远的企盼;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、叱咤风云的影子,但那也只是过去式。更多的是凝重、自励、追忆、反省,但尽管如此,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,相反,它让人痛定思痛、发愤图强。文天祥这首《重阳》,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,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:盼望重见天日、重获阳光,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、东山再起!
“万里飘零两鬓蓬,故乡秋色老梧桐。”是写实、写景。“万里”是指地理距离,“飘零”是指他自己一个人,“万里飘零”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
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,傅抱石先生的《文天祥年述》考证甚详。文天祥1278年12月潮州兵败被捕,次年二月厓山兵败,南宋灭亡,文天祥随后被一路北上押往元大都, 1279年10入大都监狱,1282年12就义。另据陈清泉所著传记《文天祥》所述,在狱期间,前后劝降文天祥的主要有留梦炎(南宋前宰相)、瀛国公赵(南宋前德祐皇帝,时年9岁)、元中书平章事阿合马、元丞相孛罗、文璧(文天祥胞弟)、汪元量(诗人、乐师)和元世祖忽必烈等,并无所谓“皇太后”。
据《文天祥年述》考证,此诗作于文天祥就义前一年的重阳日,也就是1281年的九月初九,同题还另有三首七绝。其一:世事濛濛醉不知,南山秋
本诗首联“万里飘零两鬓蓬,故乡秋色老梧桐”,起笔感慨自己身陷囹圄,如随风舞弄的枯叶,身不由己而传车穷北;次句悬想早已沦陷的家乡,萧瑟秋色之中则是一派凄然景象。“梧桐”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,因其逢秋叶落触目,故常用以渲染悲凉之情,如冯延巳“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最苦”,白居易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”,李煜“寂寞梧桐,深院锁清秋”,李清照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”等等。这两句语气沉重,饱含身世之恨。
颔联“雁栖新月江湖满,燕别斜阳巷陌空”紧承首联,想象由家乡扩大到整个故国。此时南归的大雁该回到了它们的故乡,新月明媚的光照下正在江边湖泊安然栖息,这
修既治滁之明年,夏,始饮滁水而甘。问诸滁人,得于州南百步之近。其上则丰山,耸然而特立;下则幽谷,窈然而深藏;中有清泉,滃然而仰出。俯仰左右,顾而乐之。于是疏泉凿石,辟地以为亭,而与滁人往游其间。
滁于五代干戈之际,用武之地也。昔太祖皇帝,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,生擒其将皇甫辉、姚凤于滁东门之外,遂以平滁。修尝考其山川,按其图记,升高以望清流之关,欲求辉、凤就擒之所。而故老皆无在也,盖天下之平久矣。自唐失其政,海内分裂,豪杰并起而争,所在为敌国者,何可胜数?及宋受天命,圣人出而四海一。向之凭恃险阻,刬削消磨,百年之间,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。欲问其事,而遗老尽矣!
今滁介江淮之间,舟车商贾、四方宾客之所不至,民生不见外事,而安于畎亩衣食,以乐生送死。而孰知上之功德,休养生息,涵煦于百年之深也。
修之来此,乐其地僻而事简,又爱其俗之安闲。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,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,俯而听泉。掇幽芳而荫乔木,风霜冰雪,刻露清秀,四时之景,无不可爱。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,而喜与予游也。因为本其山川,道其风俗之美,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,幸生无事之时也。
夫宣上恩德,以与民共乐,刺史之事也。遂书以名其亭焉。